夏天好熱怎麼辦?五個避免中暑的好辦法~

梅雨季已經結束,又過了端午!!就是酷暑的來臨🌞
暑假帶著孩子到處跑,最期待的就是進到室內就有涼涼的冷氣可以吹🌬
但要千萬要小心❗️這樣更容易中暑🤕
孩子👧🏻體溫上升速度是成人的 2–4 倍,體積小、與環境接觸的體表面積大,更容易受環境溫度的影響🌡。加上孩子的散熱系統相對不完善,無法像成人一樣調節體溫、散熱慢。因此在高溫環境中容易出現體溫過高的情況,適應能力相對較差,無法有效應對高溫環境。
氣象局已預估今年是個酷暑,應避免讓孩子身處在過高的溫度下!若長時間處在高溫、進行劇烈運動⛹️‍♂️或喝水不足時,體內累積的熱超過散熱的能力,就會增加⬆️中暑的機率。除了要注意氣溫外,也要注意不要把孩子單獨一個人留在車🚗內,尤其在沒有空調的密閉車箱內,很容易導致中暑,甚至熱衰竭😱
中暑可能造成的狀況👀
 
⚠️輕中暑_熱水腫
缺乏對炎熱環境的適應會導致短暫的外周血管擴張,導致皮膚形態、熱水腫。體液流失而導致體內鹽分增加,會增加熱水腫的風險。受水腫影響的肌肉運動,例如抬高腳/腿,可以幫助將液體輸送回循環中。
⚠️熱痙攣
出汗過多沒有補充足夠的水分和電解質,導致鈉不平衡,而使得間歇性和不自主的肌肉痙攣,通常發生在小腿、手臂和腹壁。運動時大量出汗或在炎熱環境中進行劇烈活動可能會導致電解質失衡。熱痙攣通常伴有心動過速和體溫升高。補充電解質可以幫助控制熱痙攣。
⚠️熱暈厥
炎熱的環境中長時間站立,導致血液循環無法回流至大腦,造成大腦供血不足。通常會出現暫時性暈眩、臉色蒼白等症狀,應立即到陰涼處休息、補充水分。
⚠️痱子
痱子是由角質層堵塞汗腺而導致的皮膚病。雖然不會抑制汗液的產生,但卻會導皮膚發炎,進而導致慢性皮膚炎。
⚠️溫和的熱衰竭_中暑
最常見的 HRI 類型是熱衰竭,表現為多種症狀,如:疲勞、不適、低血壓、厭食、嘔吐、焦慮、噁心、煩躁、昏厥和循環衰竭。熱衰竭時的體溫為 38°C 至 40°C。中暑時應將患者從炎熱的環境轉移到涼爽的地方,並儘量減少衣服以促進熱量散失。並補充電解水,以維持血清鈉、鉀、磷酸鹽、鈣和鎂濃度。
 
孩子中暑可緊急採取的方法🚨
‣先將孩子移動到陰涼處並脫去多餘衣物
‣往身上灑水或吹風扇幫助散熱
‣若意識清醒,可補充水分或稀釋過的運動飲料
‣如果狀況沒改善,則應儘速就醫
若不得已要出門🚪也請要注意以下幾點
💡 避免在太陽最猛烈的早上 10 點到下午 2 點出門
善用遮陽物品,如:帽子、遮陽傘,避免陽光直曬。嬰兒推車中也應注意通風,千萬不要為了遮陽而蓋得密不通風。即使有遮陰,也不要忘記補充水分。
💡 適度補充水分預防脫水
孩子從1歲起,就應培養每天固定喝水的習慣,運動量大時還要增加攝取量,以避免脫水。在孩子還不懂分辨口渴的狀態下,等到覺得口渴才喝水,在炎熱的夏天中是危險的事情,因此最好定時補充。而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及臟器發育成熟,亦需隨著體重增加,而增加飲水量。
💡 減少進出溫差大的環境
長時間處在室外,身體內溫度偏高,此時需要透過毛孔發汗釋出熱能降溫,但如果馬上吃很多冰或進入室內,突然降溫10度以上,可能導致毛孔縮小,體內的熱能無法排出,導致出現類似中暑的症狀。建議從很熱的室外進入冷氣房之前,最好先在門外稍微調適一下,或是進入室內後先穿上一件薄外套,讓身體慢慢適應環境的降溫之後再脫掉,就會比較舒服一些。吃冰雖然感覺比較消暑,但仍建議以室溫水為主,避免身體無法散熱。
💡 穿著透氣、淺色系的寬鬆衣物
在戶外、有陽光照射的情況下,黑色、深色的衣服會吸收各種波長的光,溫度容易上升,而白色、淺色的衣服則可反射太陽的熱輻射,因此在艷陽下穿黑色的衣服會感覺較熱。雖然顏色越淺的衣物反射越多光線,穿起來越涼爽,但紫外線卻也更容易穿透。因此,不僅要選擇淺色、透氣,若能隔絕紫外線的衣服會更好。
 
留下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