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長輩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養胖點,以後才會抽高』等言論,但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研究指出,5-9歲嚴重肥胖的美國印第安兒童到20歲時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是正常體重兒童的12倍(1)。肥胖是青少年中嚴重的健康問題,特別是在發生第二型糖尿病風險高的人群中,因此注意孩童體重,是家長們不得不注意的課題。
📌孕媽咪開始控制體重
若肥胖(孕前BMI高於25)、高齡(35歲或以上)、過度進補、多胞胎、曾誕下4公斤以上巨嬰或有家族糖尿病患史,也會增加患病機會,需更加嚴格控制體重,避免生出體重過重之嬰兒,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患妊娠糖尿病婦女的下一代,出現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的機會率,是同齡兒童的3倍,超重及肥胖風險亦高出5成(2)。因此負責研究的專家建議所有孕婦應作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一旦確診,便應改善飲食及運動習慣或接受治療,以免影響孕婦及其子女。
📌兒少維持正常BMI
研究發現,青少年BMI和與成人時期的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有極高的相關性,尤其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與肥胖嚴重程度成正比,若兒童在5-9歲的體重較與正常高出40%,則到20歲時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增加了11倍,到45歲時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增加了2倍;在10-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於BMI對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亦有相似的影響(1);這項研究清楚地表示,發生第2型糖尿病的風險與BMI相關,特別是BMI極高的族群。
📌培養良好飲食習慣
在嬰幼兒期和兒童期,就應該開始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建議父母可以從吃早餐開始,從小就開始幫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早餐,別太早讓孩子自己外食;若不得已要外食,也要教導孩子選對食物,因此孩子們從小開始的營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三低一高(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熱量概念、用餐時間、進食速度、均衡飲食、不挑食等,目前坊間也有許多相關繪本,可在親子共讀時間排入,在日常生活中就增加孩子們的營養常識。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不放零食飲料在家中:降低孩子吃到垃圾食物的機會。
📌減少坐式生活
學齡兒童的功課壓力,常讓孩子們平日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可能超過8小時,建議可以從學齡前就養成孩子多活動的習慣,例如:近距離以走路的方式抵達、爬樓梯而非坐電梯、以聽故事取代看故事、並減少3C產品,如電腦、手機及電視的使用時間及頻率,才能讓孩子減少變成『沙發馬鈴薯』的機率。
📌增加運動時間及頻率
肥胖兒童體能通常較同齡者差,可能因身材較為龐大而導致之行動不便或動作不流暢,因此建議選擇趣味性與重複性高,但複雜度與技巧性低的活動為主,主要在增加孩童願意『活動』的意願,等養成習慣後再循序漸進增加強度。並且依孩子的狀況,選擇適合的運動,如:使用大肌肉群為主的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等重複性較高的律動活動;並維持固定的運動量,每週至少需運動3 次,若能每日運動更好。並將運動安排在飯後20~30分鐘,且記得補充足夠水分,白開水即可,勿用果汁或運動飲料取代。
至於兒童青少年是否適合使用低熱量飲食或低糖飲食控制體重?因兒童還在生長發育期間,若控制過於嚴格可能造成營養素缺乏而不利於生長發育,建議擔心的家長可找營養師諮詢飲食狀況,若整體營養攝取沒有太大問題,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會比減掉1、2公斤來得重要。
資料來源~
- Severe Obesity in High-Risk Youth Correlates Directly to Increased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San Diego, California. June 9, 2017.
- Tam WH, Ma RCW, Ozaki R, Li AM, Chan MHM, Yuen LY, Lao TTH, Yang X, Ho CS6, Tutino GE, Chan JCN. In Utero Exposure to Maternal Hyperglycemia Increases Childhood Cardiometabolic Risk in Offspring. Diabetes Care. 2017 May;40(5):679-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