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很多部落客紛紛傳出三寶及七寶喜訊
之前體控班畢業的學員,也傳出二寶的好消息,相信不是第一胎的孕媽咪們,已經不會被傳統孕婦的飲食觀念所限制,但新手媽媽則可能很難過濾掉錯誤訊息而感到焦慮。到底孕婦要吃什麼呢?請媽咪們先拋開那些過多的威脅,
記住以下重點即可




孕媽咪在備孕期就被告知要補充足夠的葉酸,以避免胎兒神經管發育缺陷,但忙碌的外食族婦女多以補充品補充。2019年Nutrients.期刊中的研究認為若孕婦在孕期以地中海飲食為主時,有益孩子的健康。地中海的特點為較多蔬菜水果、橄欖油和魚,較少紅肉、動物脂肪、糖和鹽。可防止胎兒成長期的肥胖;且在懷孕期間,若飲食能越接近地中海飲食,則可降低早產、巨嬰及生長遲緩的風險。建議孕媽咪們可以儘量以天然、多蔬果的地中海飲食為主時,不僅可攝取足夠的葉酸,亦可降低風險。

胎兒生長發育需要大量的鐵,孕婦需增加血量以維持適當的循環和氧氣的運輸,並通過胎盤運輸到高代謝和生長中的胎兒,因此鐵的需求也跟著增加。衛生署建議媽咪懷孕第三期(懷孕七個月)要特別加強鐵的攝取,一般生育年齡女性建議每天攝取15毫克的鐵,到懷孕第三期則要增加到每天45毫克。
台灣女性普遍缺鐵,每六人當中就有一位有。若到懷孕第三期如果未額外補充鐵質,則有50%的孕媽咪會缺鐵。傳統老一輩認為吃葡萄乾、櫻桃能補血,因鐵質含量過低,完全無法補充外,更可能誤以為鐵質補充足夠,造成孕後期貧血,而使得胎兒低體重及早產的風險程度大大提升;若需補充足量鐵,孕媽咪們可以從懷孕的第一期就開始增加含鐵量高的食物,特別是來自動物的三價鐵,若搭配地中海飲食觀念,建議可以選擇鮮蚵、蛤蜊、九孔等海鮮做為三價鐵的來源。

維生素D對胎盤形成、胎兒的免疫系統和血管生長有幫助,因此,在懷孕第一期及第二期中,若VitD 不足則可能提高子癇前症的風險;而一般建議孕產婦應多曬太陽補充足夠的維生素D3,但若身處在陰雨連綿,太陽難得探頭的秋冬,則建議可多攝取菇類;2018年Nutrients.期刊評估蘑菇中維生素 D 2的生物利用率”的研究中發現,菇類有可能成為唯一一種非動物的維生素D食物來源,可在一次食用中提供大量維生素D。所以下次在陰雨綿綿的秋冬時期,孕媽咪們不妨來一碗香菇雞湯吧!!

孕期體重過度增加已被證明是妊娠併發症和兒童未來健康問題的預測指標,出生體重超過4000 g的嬰兒未來肥胖風險是一般正常體重嬰兒的增加3-6倍,兩歲時肥胖會使風險增加1.3倍,而若孩童肥胖維持到15-17歲時,則未來成年期的肥胖風險高出17倍。孕期若攝取過高的熱量也可能提高流產、妊娠糖尿和子癇前症、嬰兒外來肥胖及罹患第2 型糖尿病的機率,因此建議孕媽咪們應該少量多餐,並把熱量控制在適當的範圍內;若原本就有運動習慣的孕媽咪,若無其他風險,則可維持原本的運動習慣;在2018年Braz J Phys Ther期刊中發現每週三天(每次 50-55 分鐘)進行的中等有氧運動,持續 8-10週至 38-39 週,可降低孕婦體重過度增加和妊娠糖尿病的風險。

李斯特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主要通過食物經口傳播,對孕婦可能是無症狀,但對胎兒卻是一種非常嚴重的疾病,會導致早產、流產、敗血症、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甚至死亡。新生兒李斯特菌感染主要通過胎盤傳播,這是一種高死亡率的傳染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懷孕期間李斯特菌發病佔總病例的近43%,14%發生在妊娠晚期。因此建議孕婦應避免食用未經高溫消毒的即食食品、生食(含生魚片、沙拉、未經烹調的小黃瓜等)和乳製品;並且應確保餐具乾淨,用於準備食物的砧板必須生熟食分開使用,以防止交叉污染。

本站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