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懷孕婦女處於以下高危險群,就應開始注意飲食。如:過重(BMI大於24)或肥胖(BMI大於27)、第一型或第二型糖尿病家族史、曾有過妊娠糖尿病史、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年齡大於 25 歲、高盛行族群(包括西班牙裔美國人、美洲原住民、亞裔美國人、非裔美國人、太平洋島嶼住民),並且需在懷孕24~28週時應做妊娠糖尿病篩檢,以避免孕婦及胎兒發生問題,例如:巨嬰症、寶寶出生後低血糖、先天畸形、新生兒呼吸窘迫症候群、新生兒黃疸、紅血球過多,甚至是新生兒死亡等情況產生。而且根據研究顯示,懷孕時曾患有妊娠糖尿病的女性,在產後5~10年內會有大約40~60%的機率發展成第二型糖尿病,因此孕媽咪不可不慎!

懷孕後期,因各類賀爾蒙分泌增加,導致血糖增加,倘若準媽媽體內的胰島素不足以調控血糖,便可能在妊娠後期出現高血糖症狀;此時出現葡萄糖耐受異常(包括空腹血糖或飯後血糖異常偏高)便稱為妊娠型糖尿病。若孕前體重過重,更會加重胰島素阻抗,需避免體重不斷增加,使得胰島素的阻抗愈來愈大,而造成胰臟無法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抑制血糖,引發妊娠糖尿病。雖然嚴格禁止孕婦的減重行為以避免增加酮體,但需控制體重的孕婦仍要限制熱量。建議第一孕期的每天總熱量需達1500大卡,均衡飲食即可。到了中後期,則建議每天增加300大卡熱量,亦即每日總攝取量為1800大卡;另外孕程期間,建議一天總熱量攝取不能<1500Kcal/day。


高脂飲食也可能是胰島素阻抗的關鍵之一,而即使是正常人,只要攝取高脂肪的一餐,在之後的 5 小時內就能引起骨骼肌細胞的胰島素阻抗,若能減少飽和脂肪酸,就能改善胰島素的敏感性。因此建議應減少飽和脂肪來源的食物攝取,如豬肉、牛肉、奶油、椰子油…等;增加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高的食物,如深海魚、堅果(芝麻、亞麻籽)、橄欖油、苦茶油等食物的頻率。且單元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對於胎兒的細胞膜組成、神經、大腦發育也是有幫助的;但必須注意的是海鮮還可能含有有機汞和其他有害毒素(如多氯聯苯[PCBs]),這些毒素可能對胎兒生長有害)。因此,FDA / EPA建議每週限制魚類消費量為2份(約340克或12盎司海鮮)。

建議孕媽咪遵守低GI飲食4原則:少醣、高纖、低加工、多成分,就能讓延緩血糖上升速度,餐點中的澱粉和蛋白質混合物可以延緩消化時間,因此,餐次中含有蛋白質及纖維,能會讓血糖較為平穩,並且調整進食順序(菜肉飯),就能顯著降低飯後血糖,而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不僅能增加腸胃蠕動,預防懷孕後期便秘,還能延緩胃的排空速度,有助於增加飽足感,避免攝取過多食物;蛋白質食物則可延緩血糖的上升,且增加飽足感,先吃蔬菜和蛋白質食物時除了胰島素釋放較穩定,血糖的上升幅度也比較小

運動可延緩糖尿病的發病與葡萄糖不耐的狀況發生,並改善糖尿病病人的葡萄糖代謝和胰島素敏感性。若懷孕前即有運動習慣者,可繼續維持,且每週至少三次;但若無運動習慣的孕媽咪,可每天一次飯後散步,除了可控制血糖及體重外,足量的運動也可以促進腸胃蠕動,避免懷孕後期的便秘及脹氣,餐後運動對於控制高血糖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