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外食不擔心

現年46歲的侯小姐是20年的資深糖尿病病友,在26歲的青春年華時,發現家族遺傳的糖尿病也發生在自己的身上,第一次量飯前血糖,數值就高達264 mg/dl(正常值是100 mg/dl)被醫師宣判為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對她來說,要控制好糖尿病最困難的就是在創業初期,又要控制好血糖但又只能外食,在不知道該如何選擇的狀況下,她放任自己的血糖飆高到535 mg/dl,在住院治療後,侯小姐決定面對自己的糖尿病,因此與營養師約好門診,要跟糖尿病牽手走完下半生。

📌掌握低GI飲食原則,外食不擔心

    外食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中式、日式、西式…各種料理烹調方式或搭配,可能造成高血糖,而使得糖尿病患者只敢抉擇自己覺得安全的餐廳,相對讓彈性減少,其實只要掌握低GI的原則,每種食物都能吃。

    外食時,注意食物中醣含量,避免選擇壽司、炒飯、義大利麵、麵包、披薩等澱粉含量比例過高的食物,並控制攝取量。增加纖維素的攝取,在任何餐食前都記得要吃足夠的蔬菜,就像西餐的餐前沙拉一樣,建議至少2份蔬菜,可增加飽足感,避免過量的餐點。注意烹調時間和加工方法,選擇烤馬鈴薯會比薯泥好,也應該避免勾芡的食物或濃湯類。增加同時吃入的成分,多樣的食物選擇可減少血糖的吸收利用或延長血糖作用時間。

📌中午應酬,避免熱量囤積

    有研究顯示,晚餐的份量越少(700 kcal 早餐,500 kcal午餐,200 kcal晚餐),相對有較低的空腹血糖和胰島素(1),因此,建議維持較低熱量的晚餐,而將大餐、應酬排在早上或中午。

📌無糖、少油,血糖更穩定

    過多精緻糖容易讓血糖上升,若能掌握醣類代換,少量糖並不被禁止,但若外食無法正確掌握額外添加的醣類,則建議應先避開精製糖、果糖等,如餐後的甜點、飲料、水果都應小心。過量的油脂則容易使血糖高點盤桓時間增長,因此須避免高油脂食物,如中式餐點的蹄膀、東坡肉;西式餐點中的牛排;油炸食物也要避開,尤其是炸薯條、日式炸蝦類高油、高澱粉的食物;另外小心糖醋排骨、砂鍋魚頭、佛跳牆等先炸再煮的菜餚。

📌減少加工、複雜食物,避免誤落陷阱

    加工次數越多、製作過程越精細,相對是越精緻的食物,但是在加工過程中除了容易流失維生素及礦物質外,對穩定血糖最重要的纖維也易跟著降低,甚至為了增添口感而需要添加澱粉類,使得無法根據外觀而判定內容物,造成因誤解而使血糖上升,常見的食物如日式的甜不辣,其中魚漿的量並不多,因此被歸類為澱粉類食物;西式的海鮮濃湯中,濃湯是用奶油及麵粉調製而成,海鮮(蛋白質)佔得比例並不高,因此也列為高澱粉比例的食物。

📌看懂標示,學會代換

    對於包裝食品,最佳的辨識方式就是看包裝上的營養標示,標示上的碳水化合物及糖(乳糖)可作為醣類替換很好的資料來源,當我們攝取15公克的碳水化合物時,等同於吃了一份的主食,在下一餐或是一整天的計畫中,就必須減少一份主食,這樣的醣類代換原則,可讓病患在外食時有更多選擇,而每天攝取的醣量(包含碳水化合物及糖),建議應與營養師討論後制定。

📌加強運動量,大餐免後悔

    計畫性的外食相對較下可規劃份量分配,但是總是會遇上臨時起意的應酬或社交活動,或是到自助餐,使得份量控制不佳,此時,除了請病友們還是依循上列原則外,亦可在外食後增加強度運動30分鐘,促進醣類的消耗,可讓餐後2小時的血糖降低比例較高(4,5),避免血糖升高造成脂肪堆積;研究顯示,有氧運動的影響隨持續時間和強度而變化,但在運動後,胰島素作用和糖耐量通常會增加24至72小時(2);在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中發現運動與強烈的降糖藥理治療效果相近,HbA1c值下降1%,心血管疾病下降15%至20%,微血管併發症下降37%(3)。因此,無論有無大餐,糖尿病病患都應該有規律的運動,但大餐後的運動除了可快速平穩血糖外,亦可減輕罪惡感,讓病友們覺得自己的生活較具彈性。

 

站內相關文章

充足睡眠,血糖、血壓自然平穩

4步驟飯後運動,控制血糖事半功倍

糖尿病生活與飲食建議

維持好習慣,擁有好血糖

 

資料來源~

  1. High caloric intake at breakfast vs. dinner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weight los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Jakubowicz D1, Barnea M, Wainstein J, Froy O. Obesity (Silver Spring). 2013 Dec;21(12):2504-12
  2. Church TS, Cheng YJ, Earnest CP, Barlow CE, Gibbons LW, Priest EL, Blair SN: Exercise capacity and body composition as predictors of mortality among men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7:83–88, 2004
  3. Pai LW1, Chang PY, Chen W, Hwu YJ, Lai CH.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leisure time activities on glycaemic control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type 2: A Systematic Review. JBI Libr Syst Rev. 2012;10(42 Suppl):1-20.
  4. Chiara Dalla Man, Ph.D., Marc D. Breton, Ph.D., and Claudio Cobelli, Ph.D. Physical Activity into the Meal Glucose–Insulin Model of Type 1 Diabetes: In Silico Studies. J Diabetes Sci Technol. 2009 Jan; 3(1): 56–67.
  5. Melissa L. Erickson,,* Nathan T. Jenkins, and Kevin K. McCully. Exercise after You Eat: Hitting the Postprandial Glucose Target. Front Endocrinol (Lausanne). 2017; 8: 228.
留下您的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