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聽長輩說🗣『小時候胖不是胖』、『養胖點,以後才會抽高』,但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研究指出👉5-9歲嚴重肥胖的美國印第安兒童到20歲時2型糖尿病的發生率是正常體重兒童的12倍。肥胖是青少年中嚴重的健康問題,因此注意孩童體重,讓孩子長高不長胖,確實是現今家長的一大課題。
#兒少維持正常BMI
研究發現,青少年BMI和與成人時期的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有極高的相關性,尤其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與肥胖嚴重程度成正比,若兒童在5-9歲的體重較與正常高出40%,則20歲及45歲時,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就會增加11倍及2倍;在10-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在於BMI對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率亦有相似的影響;因此,兒童長胖不一定會是以後抽高的基礎,但卻會誘發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
#培養良好飲食及睡眠習慣
在嬰幼兒期和兒童期就應該開始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建議父母從小就開始幫孩子準備營養均衡的三餐;若不得已要外食,也要教導孩子✅選對食物,因此孩子們從小開始的營養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原則、均衡飲食、不挑食等。目前坊間也有許多相關繪本📚,可在親子共讀時間排入,在日常生活中就增加孩子們的營養常識;更重要的是創造一個健康的環境,不放零食飲料在家中🍪:降低孩子吃到垃圾食物的機會。
晚睡的青少年🛌與正常作息的同儕相比,往往 BMI 較高、飲食行為較差,例如蔬果攝取較少、吃不健康零食頻率較高及晚上喝咖啡等。若睡眠充足且配合其他家庭條件,如在家進餐、限制看電視、打電動等坐式生活,均可顯著降低孩童、特別是學前兒童肥胖的風險。歐美各國對各年齡層兒童的睡眠建議量,一歲前可高達 22 小時,12~18 歲維持 8~9 個小時。
#減少坐式生活與增加運動時間及頻率
學齡兒童的功課壓力,常讓孩子們平日坐在椅子上的時間可能超過8小時,建議可以從學齡前就養成孩子多活動的習慣,例如:多走路、爬樓梯、以聽故事取代看故事並減少3C產品📱,才能讓孩子減少變成『沙發馬鈴薯』的機率。而看電視時間過長,易導致肥胖。國中生一天看電視多於2小時,有 1.8( 女 ) ~ 1.4( 男 ) 倍肥胖的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兒少身體活動量的建議,5~17 歲兒童每天應至少累計從事 60 分鐘中等到高強度身體活動,且每週至少應從事三次費力身體活動,包括能強壯肌肉和骨骼、負重活動等。由於肥胖兒童體能通常較同齡者差,因此建議選擇趣味性與重複性高,但複雜度與技巧性低的活動為主,主要在增加孩童願意『活動』的意願,等養成習慣後再循序漸進增加強度。並維持固定的運動量,每週至少需運動3 次,若能每日運動更好。並將運動安排在飯後20~30分鐘,且記得補充足夠水分,白開水即可,❌勿用果汁或運動飲料取代❌。
兒童青少年是否適合使用低熱量飲食或低糖飲食控制體重❓
因兒童還在生長發育期間,若控制過於嚴格可能造成營養素缺乏而不利於生長發育,建議擔心的家長可找營養師諮詢飲食狀況,若整體營養攝取沒有太大問題,培養孩子健康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會比減掉1、2公斤來得重要。
對於兒童、青少年的BMI值判定標準與成年人的1824不同,有興趣的粉絲可在國健署下載兒童及青少年生長身體質量指數(BMI)建議值。
本站相關文章